怎样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上)

“Most potential mental health problems will not becom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f we respond to them early.”

—–InBrief: Early Childhood Mental Health

 

 

 

 

 

预防是最好的办法

对于儿童的很多问题其实“ 预防” 就是最好的办法。这个预防也就是所谓的把不好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可是,人是一个复杂高等动物,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原因就会导致一个结果这么简单,有时候更像是蝴蝶效应。

我们家长经常在没有了解清楚一个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容易把鸡汤错误的应用在不恰当的事情上。

有的家长不敢批评孩子,说现在要鼓励教育;有的家长不给孩子立规矩,说快乐教育;有的家长故意给孩子制造困难,因为锻炼抗挫能力;有的家长放任孩子哭闹不安慰,因为要锻炼自我安慰;有的家长说要尊重孩子意见,就放养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有的家长叫孩子打回去,因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我们喝了那么多鸡汤,以为会强身健体,百毒不侵。结果却是不分状况硬生生的套用这些以偏概全的理论。那么是不会达到你想教育孩子的初衷。这些也都是典型的浅层阅读。

具体内容请查看往期文章【怎样选择儿童绘本以及怎样陪儿童读书】。

所以,我这里说的预防,也许和你想的也是不一样。

每次写纯感悟的文章都让我绞尽脑汁,为了能写的全面,详细,少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一不小心就会写成长篇大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愿意看,我就白写了。于是我会不停的删减。

写的精辟点吧?又变成好喝无用的鸡汤,大家也都看了好多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善,道理都懂,一做就费。我还是白写了。

不管怎样,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家长和孩子一起思考。这样我们读的书,看过的文章才能真正改变生活。

 

 

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用强硬的方法让孩子坚持。孩子也许会听从。可是孩子却从内心却种下了一个情绪小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会因为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而爆发。家长还觉得莫名其妙,责怪孩子脆弱。但其实是孩子早在心中累计了太久的压抑的释放。

所以,我们要在情绪小种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帮孩子疏解开,这样小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长大。

【理解孩子情绪】这个鸡汤想必大家也已经喝过无数碗了。可是为什么道理都懂,一做就不会?其实还是因为没有懂得透彻。

要想理解儿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符合这个年龄段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要想当然,也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因为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心发展都是不一样的。

家长不要想当然觉得孩子应该控制好,应该不会再哭,应该主动学习,应该体会我们做大人的辛苦。但事实上,他们真的不会这个“应该”。

大人也应该早睡早起,少刷手机,少吃外卖,多运动。这么多的应该又有多少人做到了?

大人没有做到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于【意志力不强】这个原因。因为人就是复杂的。一个晚睡的人,也绝对不是你强迫他11点睡就能睡着的,强迫的太过,可能会导致压力更大失眠。一个长期抽烟的人也绝对不是你把他的烟强行拿走,就可以戒的。不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因为戒烟的压力带来内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孩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理解作为家长,我们也有很多压力,我们面临甚至比孩子还大的压力。可这并不能否定孩子的压力,并不能忽视孩子的压力,更不能拿我们的抗压能力去衡量并且要求一个心智未成熟的儿童。

  • 举个简单例子:老公今天干了一件平常不做的家务活,然后就喊着累瘫倒在沙发上。你的第一反应第一句会是什么?“你才做了一样家务活就累成这样?我可是天天做的!”。当你这样说的同时就没有在心底产生同情心或者同理心(compassion)。老公现在的累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如果你能说一句:“谢谢亲爱的,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累。”这样的话,我相信夫妻关系一定会甜蜜很多。

  • 再比如: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对方一脚,对方:“啊。。。。”的一声。然后踩人的人却说:“那么轻的一脚,又不痛,你叫那么大声做什么?”。这也是典型的没有同理心的例子。痛不痛是被踩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由踩人的那个人决定的。

同理,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要否定对方的情绪,接受那些真实存在的负面情绪,接受孩子感受到的压力。然后呢?

 

 

理解自己的情绪与自我同情

我们作为家长压力真的很大,生活中的事情都需要操心。睡不好觉,工作压力大,生活琐碎的杂事,人际关系等,所以很容易没有耐心。这些都很正常。

我们也有攀比心,妒忌心,破坏心;挫败感,无助感;难过与焦虑。我们要接受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他们的存在正是让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但是,重要的是有了这些情绪我们要怎样疏解自己和怎样利用这些情绪改善生活。

  • 比如:【妒忌心】攀比心是我们不示弱的一种情绪。有了攀比心,你可以抱怨生活或者故意使坏打压对手。你也可以选择利用这种攀比心,向对方学习,改善自己生活。这样你多了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

  • 比如:【无助感】无助感是我们大脑在发出求救信号。有了无助感,你可以选择自暴自弃,维持原样。你也可以选择寻求帮助找方法,改善生活。

作为大人,我们 要 学会自我同情。但是自我同情不是找借口。找借口的本质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反而是给自己下次接着犯找心安理得的理由。

而自我同情则是认识自己的情绪,接受它们,找到原因。然后想找寻方法下次改进。不试图忽略它们,而是与它们共存。

所以,作为被各种压力围绕的我们,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面对孩子的“ 无理取闹” ,我们有情绪是正常的,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

 

 

找原因,控制大人自己的情绪

那么我们在做到【理解孩子的情绪】还有【理解自我的情绪】之后呢?就要开始分析导致情绪不好的原因,想办法去控制情绪。

我们向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也大致分为2种。

一种是把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发泄在孩子身上,其实在顺心的时候孩子做了同样的事情,却并不会让我们抓狂。

另一种则是更普遍的原因。家长感到迷茫与无助,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该怎样做,没有解决方法而着急的发脾气。这和孩子很多时候闹情绪是一样的,因为她们没有第二种解决方法。

  • 比如:孩子在2岁的时候因为不能吃糖,会崩溃大哭一个小时,跺脚,用手砸墙等行为。在坚持了半年左右的正面管教,温柔坚持的方法后,孩子到了3岁就会和我商量,:“ 妈妈,今天不吃,我明天可以吃吗?” “ 如果我表现好,能不能给我一块” “ 或者就给我半块” 之类的。孩子开始讨价还价,有了更多解决方法。自然就不哭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她的内心并不是委屈的或者压抑的,而是从2岁起一点点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解决的。

 

 

总结

在刚开始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时间舒缓自己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我们都不完美,我经常和孩子说:“妈妈现在也在努力学习,如果当我有做的不好的时候,你要提醒帮助我。所以孩子经常在我没有耐心的时候反而会提醒我。

最后总结,遇到问题

1. 理解并且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

2. 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3. 找到根本问题,因而从根本控制以及解决自己的情绪。

然后呢?好像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我们是理解孩子了,也控制自己的情绪,可是孩子的很多根本情绪问题并没有解决,也不能置之不理。

下一篇内容会给出更多现实生活实际例子,具体讲讲怎样帮孩子解决各种问题。